乐山大佛
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德格印经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格印经院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据德格版《甘珠尔总目录》与《丹珠尔总目录》等藏文史料记载,却吉·登巴泽仁继任土司后,开始选择建选印经院的基地,经多方勘察,认定更庆欧普河畔的伦珠顶的尼干普绒有祥瑞吉兆,便决定在那里建选印经院。清雍正七年(1729年)初,印经院破土动工,历经十二、十三、十四世德格土司的努力,前后耗时27年,终于形成了德格印经院后来的规模和建筑风格。
德格印经院收藏文物
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当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万余块印版,是绝无仅有的。应当说,德格印经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
木刻印版
木刻印版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主体部分,截止目前,院藏印版总量已达29万余块,可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书版根据传统分类可分为六种,即《甘珠尔》、《丹珠尔》、文集、丛书、综合、大藏经单行本。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即《四部医典》)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此经版作为档案文献已经于2002年3月被获准首次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德格印经院所收藏的376块旧画版虽然数量不算多,但都很重要且珍贵。德格在历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派和“噶玛噶则”(早期称“噶派”)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噶则”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形成了一个中心,并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德格印经院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坛城(曼荼罗)、风马(龙打)三类。
壁画
壁画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壁画主要分布在大、小经堂内和大、小经堂外部墙壁上方。此外,在进门廊道左右和顶部,以及藏经库中的个别墙壁上也绘制有少量壁画。壁画总面积大约为950平方米,其中有95%壁画为古壁画。在众多壁画中,除藏经库有一幅《绿度母》壁画为早期“门”派作品外,其余均为“噶玛噶则”画派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康区“噶玛噶则”画派的最高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同时也使印经院成为早期壁画保存较完整的地方之一。
雕塑和古建筑
德格印经院的雕塑主要是表现佛、菩萨、罗汉、护法神、历代高僧和历史人物的泥塑像,分别安置在大、小经堂之内,大经堂内有14尊,小经堂内有6l尊。这些塑像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德格印经院整座古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86平方米,该建筑物坐北朝南,高大雄伟,古朴庄严,其风格为藏式传统建筑,集德格寺庙与居民建筑形式为一体,具有浓厚的德格风味。
木香:为多年生草本,高1.5~2m,主根粗大。茎被稀疏短柔毛。茎生叶有长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长30~100cm,宽15~30cm,基部心形,下延成不规贝勺分裂的翅状,边缘不规则倾波状或浅裂并具稀疏的刺,两面有短毛;茎生叶基部翼状抱茎。
酥油茶: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