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
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东风路。创建于唐,玄宗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唐、宋之际,寺以壁画著称,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寺宇宏丽,院庭深广,为成都著名古寺。现为成都市博物馆。
大慈寺宝刹历史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玄奘从长安到成都,随宝暹、道基、志振等法师学习佛教经论。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学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间,究通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为蜀人所景仰。玄奘不以此为满足,乃泛舟三峡,取道荆州至长安,实现他赴西天取经之壮举。
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毁于火灾,明末复毁。清顺治间重修,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接引殿(1958年辟东风路拆除),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亩,山门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榜书“古大圣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顾复初等撰书的楹联。1981年,公布大慈寺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改建大慈寺为成都市博物馆。2003年底,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慈寺恢复开放筹备小组。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6月25日,大恩大和尚荣膺成都大慈寺中兴第一代方丈。
大慈寺文化价值
现在山门上的“古大圣慈寺”五字,落款日期为光绪六年(1880年)腊月初八,距今已一百二十多年,这说明该匾并非民间传说的唐玄宗或唐熹宗所书的御匾。古匾高约70厘米,长约3米,为红石雕刻而成。年款为“光绪六年佛成道日”(即农历腊月初八),落款为“楚蕲黄云鹄书”。其两旁各有一小石匾,分别刻有“真解脱门”、“大光明路”字样。
黄云鹄(1819-1998)为清代著名书画家,字祥人,号芸谷,是湖北蕲春人,清咸丰三年进士,历任兵部郎中、成都知府、建昌兵备道按察使等职,回乡后主讲江汉书院。桂湖碑林的龙藏寺碑宫、雅安蒙山永兴寺、白马寺喷珠泉都曾留下过他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