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吕梁特产
吕梁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拥有众多名优土特产,其中以汾酒最有代表性。汾酒原产于汾阳市的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使它家喻户晓,名扬四海。在吕梁,柳林大红枣、方山县沙棘、汾阳核桃等也都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土特产品,它们味道各异、营养丰富、声名远播。吕梁还有众多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品,最著名的要数岚县面塑、吕梁剪纸、孝义皮影了,它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无数吕梁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做工精巧、精致玲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吕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
最佳旅游时间
5-10月最佳,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冬寒夏暖,秋季气候温和。
建议旅游天数 2天
建议游览顺序
D1.庞泉沟——碛口;D2.杏花村——卦山。
风土人情
地理环境
吕梁市地处吕梁山脉中段,地势中间高两翼低,吕梁山脉由北而南 纵贯全境,平均海拨在1000~2000米之间。主峰关帝山海拨2831米,为吕梁山最高峰。山地两翼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东部地势平坦,为太原盆地西部边缘,是主要农业区。境内有黄河及汾河、文峪河、湫水河、蔚汾河、三川河穿流,均属黄河水系。
天气气候
吕梁市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吕梁关帝山主峰一带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而临县、柳林沿河一带较为干旱,降水量通常在450mm以下。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最少,只有3%左右,且年际变化很大。
历史文化
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
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
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设置西河郡。西晋,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吐京镇,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东魏,吕梁仍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辖西河、吐京等郡。
北齐、北周之际,吕梁当两政权纷争之地,北齐斛律金所筑长城的起点——金锁关即在区内黄芦岭上,今遗址尚存。当时吕梁境内设有西汾州怀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都。北周建德年间,西汾州改称石州;大象年间,南朔州改称介州;并增设定胡、窟胡、乌突三县及同名郡。
隋,吕梁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唐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宋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元代,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
明初,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县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辖宁乡县〕、汾州(辖孝义县)。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